bd半岛体育app下载
产品中心

中国稀土巨无霸即将诞生!全球供需格局大改变国内产业链腾飞?

来源:bd半岛体育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3-08-17 14:19:46

  近日,有传言称,我国已批准成立世界最大的稀土公司,以巩固中国在稀土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新组建的稀土集团,将由多家南方国企的稀土资产组成,包括中国五矿、中铝公司及赣州稀土集团。

  稀土具有许多其他元素所不具备的光、电、磁特性,在许多领域有着不可或缺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大到航空航天、军工装备、飞机,小到手机、电脑等都能用到。

  按照美军的数据,一架F35战机平均消耗417公斤成品稀土,一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则需要4吨稀土。此外,雷达、导弹等装备,也用到稀土。美国在军备方面上是头号稀土消耗国。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曾警告美国当局,若没办法提供足够的稀土,将不得已减产F35战机,而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更是要停产。

  2020年,为了寻求“稀土”自给自足,美国官方不惜动用《国防生产法》来加快美国国内的稀土开发。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2020年全球稀土储量1.2亿吨,中国、越南、巴西、俄罗斯共占了82.5%,分别为4400万吨、2200万吨、2100万吨和1200万吨。

  这也是为什么,30多年前在南巡时有底气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而中重稀土集中在江西赣州、福建龙岩、以及南岭群山地带(包含湖南、江西、广西、广东)。

  相比国外的同类矿床,中国的中重稀土中铕、钇等元素含量比较高,并且稀土矿物单一,矿石易选易炼。

  尤其是湖南江西与广西广东相连的南岭群山地带,分布着可观的离子吸附型中稀土、重稀土矿,是我国重要的中、重稀土生产基地。

  由于过去大量出口、猖獗的非法开采,稀土资源储量已经显而易见地下降,尤其是中、重稀土储量下降尤为惊人。

  为此,我国开始严控稀土行业,限定每年开采总量和出口配额,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和超标开采等行为。

  2011年~2017年,产量控制在10万吨/年左右,全球占比下降至80%左右。

  行业景气度提升之下,中国的稀土产量开始慢慢地提升,但在全球占比呈现下降趋势。

  至今,我国的稀土产业,已经走出了混乱开采、低价出口、自相残杀的局面,并尝试通过集团化的方式,努力在国际贸易中拥有话语权。

  国内企业则把中国的稀土像黄沙一样开采,成堆成堆地用“白菜价”卖给发达国家。

  不过,随着稀土的应用场景逐步增多,以及各国对稀土供应的管控日渐严格,稀土行业正从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

  对应上市公司分别是:北方稀土(600111)、中国稀土(00769)、南方稀土(未上市)、五矿稀土(000831)、广晟有色(600259)和厦门钨业(600549)。

  六大稀土集团整合的背景,是为了更好的提高稀土行业的集中度,有利于政府监管,加强国内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进行产业和工艺的升级,同时避免无证采矿发生导致稀土资源浪费,是提高国际稀土话语权的重要布局。

  每年,工信部和自然资源部,会给六大稀土集团,分批下达稀土开采、分离指标。

  2021年度,我国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16.8 万吨、16.2 万吨,同比分别上涨 20%。

  在3月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表示,目前稀土没有卖出“稀”的价格,卖出了“土”的价格,是因为恶性竞争、竞相压价,使得这种宝贵的资源浪费掉了。

  据媒体报道,我国已批准成立世界最大的稀土公司,新公司将被命名为“中国稀土集团”,最快将于本月在江西省成立。

  新组建的稀土集团,将由多家南方国企的稀土资产组成,包括中国五矿、中铝公司及赣州稀土集团。

  根据2021年的分配情况,我国轻稀土的开采总量为14.89万吨,中重稀土的开采总量为1.92万吨,合计16.2万吨。

  其中,北方稀土分配到了10万吨轻稀土,占轻稀土的67%,总量的61.7%。

  去年,北方稀土分配到了7.3万吨轻稀土,占轻稀土的61%,总量的52.5%。

  根据表中数据,被报道要组成“中国稀土集团”的中国稀有稀土(中铝集团旗下)、五矿稀土和南方稀土(赣州稀土集团旗下),合计分配了1.3万吨中重稀土,占中重稀土开采总量的67.9%。

  之所以要成了“中国稀土集团”,主要是为进一步整合中重稀土产业,摆脱在国际贸易上相对弱势的局面。

  未来,合并后的新集团,将会加强中国在国际稀土贸易中的话语权,同时掌握国际稀土贸易谈判中的定价权。

  中国不仅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还有完整的分离加工产业链,是全球最大的稀土材料生产、应用、出口国。

  稀土的分离加工产业链是:稀土矿开采—稀土精矿冶炼—稀土氧化物分离—稀土金属材料加工生产。

  相比起铁氧体磁铁、铝镍钴、钐钴的磁性,钕铁硼磁铁可以吸附自身重量640倍以上的金属。

  在新能源汽车和风力发电的发展下,全球磁性材料市场爆发,带动了钕铁硼磁铁的需求。

  故而,新能源行业的爆发下,钕铁硼磁铁可谓风头正劲,相关稀土金属价格大涨。

  2020年4月,氧化镨钕价格为26万元/吨,到2021年11月升至81万元。

  各国陆续发布了碳中和的目标,逐步用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用风力、光伏发电取代火力发电。

  2020年10月,我国高层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进一步明确了对于未来5年、15年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要达到20%左右,到2035年实现国内公共领域的用车全面实现电动化。

  在2020年10月,由工业与信息化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组织编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混动,销量和新能源汽车各占一半。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0年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492万辆,预计2025年达到2500万辆,五年CAGR为38.42%。

  国信证券预计,2025年电动汽车领域氧化镨钕的消费量将超过5万吨,5年间复合增速达 47%。

  根据我国“双碳”工作意见的要求,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而至2020年底,风电、光伏总装机量为5.34亿千瓦。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未来十年,中国风电和光伏总装机量的复合增速,要达到8.4%。

  此外,在工业电机、工业机器人、变频空调、节能电梯等等,凡是用到电机的领域,随着对能耗效率要求的提升,稀土永磁电机的需求也会日渐增多,从而带动氧化镨钕需求的大幅提升。

  国信证券预计,到2025年全球氧化镨钕需求或将超过13万吨,5年间复合增速达13.5%。

  在以氧化镨钕的高景气带动稀土产业的发展下,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是未来的两大看点。

  目前,六大稀土集团掌握着我国的稀土矿开采权。其中,5个集团旗下有稀土上市公司。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矿生产国,拥有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白云鄂博稀土矿”,对稀土行业供应情况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

  白云鄂博矿的主矿和东矿属于包钢集团所有,西矿、尾矿属于包钢集团的控股上市公司包钢股份(600010)。

  可见,北方稀土实际上并不拥有稀土矿,不负责开采,而是从事稀土的冶炼加工业务。

  中铝集团主要拥有凉山地区轻稀土矿的开采权,集团开采后,售给中国稀土冶炼加工。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家上市公司盛和资源(600392)倒是拥有四川凉山一座稀土矿(大路槽稀土矿)的采矿权。

  江西赣州地区,这个中国稀土矿的主要集中地之一,由“南方稀土集团”负责开采。

  根据集团今年6月的公告,目前,仅有四川凉山的3座矿山在正常生产,其余均停产。冶炼分离企业8家正常生产。

  五矿集团拥有华稀土矿的开采权。此外,位于南岭群山地区的两座参股矿山,也即将可以开采。

  其中,稀土业务营收29.9亿元,占比15.8%。企业具有福建长汀中纺稀土矿的开采权,每年预计可开采分离出120吨稀土氧化物,开采6年。

  公司持有广东省内仅有的3本在采稀土采矿证,是广东省唯一合法的稀土采矿权人。

  仁居和黄畲矿山已整合在一起,合计储量约1.18亿吨,可开采15年,每年约700~800吨。

  可见,上市公司中,真正“有矿的”,还属广晟有色和厦门钨业。其余的稀土公司,仍要从控制股权的人那里采购稀土矿。

  稀有金属的氧化物,在稀土矿中的含量很低。需要复杂的分离技术,才能把需要的金属物质冶炼出来。

  这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离得很近,化学和物理性质比较相似,把每个金属单独分离出来很难,且开发过程往往带来多种环境问题。

  纵观海外,稀土冶炼分离和金属加工公司较少,除个别企业形成了大规模生产外,其他规模普遍较小。

  中国在稀土冶炼分离和金属加工环节,处于主导地位,占有全球 90%左右的市场份额。

  A股上市公司中从事稀土分离、加工的,主要有:北方稀土、五矿稀土、广晟有色、厦门钨业、中国稀土和盛和资源。

  近年来,在国家稀土开采、生产总量控制计划指标分配中,北方稀土获得的矿产品和冶炼分离产品指标分配量分别占据年度指标总量的 50%左右。

  而盛和资源、广晟有色和厦门钨业,则形成了从矿山开采、冶炼分离到深加工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稀土需求的迅速增加,慢慢的变多的国家计划建设稀土开采和分离加工项目。

  不过,短期内受到融资进展、开发建设周期限制,以及资源、环保等要求影响,尚难以放量。

  能源汽车、风电、机器人、工业设施、家电等终端应用产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将带动稀土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我国的稀土产业在国际贸易上一定会拥有更多话语权,相关公司也会迎来时代性的发展机遇。

上一篇:日本企业研宣告不含稀土元素镝的强磁铁
下一篇:软磁合金1J50镍基高温、塑性和磁特性、机械性能